中國工信部(MIIT)在七月發布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并廣泛征求公眾意見。
該政策概述了所有光伏制造領域的新建和擴建項目的要求,包括多晶硅、硅錠、硅片、太陽能電池、組件等,涵蓋了工藝技術、生產能耗、產能利用、環境保護、質量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等各個方面,旨在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
《規范條件》自2013年發布以來已先后進行了多次修訂。而在本次修訂中有一項重要調整,即將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提高至30%。此前,僅多晶硅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其他項目的最低比例則為20%。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有關人員認為該調整是為了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避免低水平的重復擴張。
在技術指標方面,主要進行了以下這些調整:
1. 提高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光電轉化效率,增加了對N型電池、組件的相關要求
現有多晶硅電池、P型單晶電池和N型單晶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21.4%、23.2%和25%。組件的效率則分別不低于19.4%、21.2%和22.3%。
相比之下,2021版的《規范條件》將多晶硅電池的效率要求設定為不低于19%,單晶硅電池不低于22.5%,組件的效率分別不低于17%和19.6%。
2. 進一步限制光伏組件衰減率
例如,P型晶硅組件的衰減率在第一年不得超過2%,隨后每年的衰減率不應超過0.55%,25年內累計下降不應超過15%。
3. 降低多晶硅、硅錠、硅片、晶體硅電池和組件等各個生產階段的能耗,降低光伏制造項目電力成本
以多晶硅為例,按照原先要求,現有多晶硅項目還原電耗應小于60千瓦時/千克,綜合電耗小于80千瓦時/千克。而根據新標準,現有項目的這兩個數值分別調整為46千瓦時/千克和60千瓦時/千克,新建和擴建項目分別調整為44千瓦時/千克和57千瓦時/千克。
此外,P型晶硅電池項目平均綜合電耗應小于50000千瓦時/MWp,N型晶硅電池項目平均綜合電耗應小于70000千瓦時/MWp。
4. 調整了光伏制造項目的生產水耗
如:多晶硅項目的水循環率最低標準由原來的95%調整為98%;硅片項目的水耗上限被限制在每百萬片900噸,與原先標準相比下調了約30%。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些更高的標準有助于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光伏行業的健康發展。